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摘要:
中国是世界秸秆大国.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成为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又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环境安全以及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农民生活系统中的家居温暖和环境清洁,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草谷比法;二是副产品比重法;三是收获指数法.本文以大量的农作物种植试验研究文献为主要依据,利用其提供的农作物各部分生物量,收获指数(经济系数),谷草比等基础数据,结合现实的草谷比实测结果,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的草谷比进行了仔细的考证,从而建立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确的草谷比体系.继而以新建草谷比体系为依据,结合历年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对1952年以来我国历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和2008年分省(市,自治区)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估算,并汇总出了1952-2008年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和200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秸秆总产量.计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国秸秆产量达到84219.41万t,与1952年(21690.62万t)相比净增2.88倍;(2)中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3)秸秆是我国陆地植被中年生长量最高的生物质资源,分别相当于全国林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1.36倍,牧草地年总产草量的2.56倍和园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7.75倍;(4)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合计占全国秸秆总产量的2/3左右;(5)全国近一半的秸秆资源分布于全国百分之十几的土地上. 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收获过程中,多数农作物都会有一定量的枝叶脱离其植株而残留在田中;在秸秆运输过程中也会有部分损失,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秸秆都能够被收集起来.本文通过对各类农作物株高,收割留茬高度,叶部生物量比重,枝叶脱落率,收贮运损失率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制定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系数,并据此估算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的可收集利用量.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5102.19万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77. 秸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用途:一是用作燃料;二是用作饲料;三是用作肥料;四是用作工业原料;五是用作食用菌基料,简称"五料".本文依据秸秆的形态,质地,密度,物体结构,物质组分,养分含量,热值等自然特征,对其在"五料"利用上的自然适宜性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分类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1)最适宜和一般适宜直接燃用的秸秆占1/2以上;(2)适宜和较适宜"三化一电"的秸秆占95%以上;(3)最适宜和适宜沼气生产的秸秆约占90%;(4)适宜和较适宜直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近80%,适宜加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90%以上,适宜直接饲喂和加工饲喂猪禽的秸秆占1/5以上;(5)适宜工业加工和食用菌种植的秸秆占90%以上.综合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草性"和"木性"秸秆各约占1/5,中性秸秆约占3/5. 燃用消耗过多,饲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工业加工利用偏少是目前我国秸秆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8年,在我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中,直接燃用量21000万t,占32.26%;新能源开发利用量720万t,占1.11%;饲用量17660万t,占27.13%;工业加工利用量4300万t,占6.61%;食用菌养殖利用量1300万t,占2.00%;直接还田量9200万t,占14.13%;废弃和焚烧量10922万t,占16.78%.目前我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和残留还田量合计为28000多万t,约占全国秸秆资源总产量的1/3,平均每公顷耕地还田秸秆2.33t. 根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与"三农"之内在关系,可将秸秆资源的利用类型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二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三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目前,在我国已利用秸秆总量中,一类利用约占52%,二类利用约占39%,三类利用约占9%. 我国秸秆开发利用的总体趋势具体体现在"四个增加","两个减少","一个替代"."四个增加":一是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量增加;二是秸秆饲用量增加;三是秸秆工业加工利用量增加;四是秸秆食用菌种植利用量增加."两个减少":一是秸秆废弃和焚烧量减少;二是秸秆直接燃用量减少."一个替代"是指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沼肥还田和秸秆过腹沼肥还田逐步替代秸秆直接还田.
展开
被引量:
年份:
2010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辅助模式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