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麦冬汤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阅读量:

227

作者:

孙源

展开

摘要:

古方沙参麦冬汤源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白扁豆,桑叶和甘草7种药味组成,其中北沙参和麦冬为君药,玉竹和天花粉为臣,白扁豆和桑叶为佐,甘草为使.该方剂具有清养肺胃和润燥生津的功效,主治温热和燥热之邪伤以及肺胃阴分之症,是甘寒法治疗温燥证的代表方之一.本研究建立了可靠,灵敏,简便的液质联用(U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沙参麦冬汤中的9种有效成分,并首次建立同时测定沙参麦冬汤中3种有效成分体内药物浓度的UPLC-MS/MS方法,进行单剂量药动学实验,分别计算各自的药动学参数,为沙参麦冬汤的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及后期的剂型改造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研究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及其药效学物质基础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药古方沙参麦冬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第一部分沙参麦冬汤的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目的:建立测定沙参麦冬汤中芦丁,甘草苷,补骨脂素,花椒毒素,佛手苷内酯,甘草酸铵,麦冬皂苷D,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Kenetix C18柱(50 mm×3 mm,2.6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25℃,流速为0.3 m L·min-1;以电喷雾离子源(ESI)模式的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芦丁,甘草苷,补骨脂素,花椒毒素,佛手苷内酯,甘草酸铵,麦冬皂苷D,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的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1.75~700,5.00~1997,0.95~380,1.75~700,2.00~800,7.00~2799,2.38~950,0.38~151,0.43~171 ng·m L-1(r分别为0.9992,0.9997,0.9990,0.9991,0.9998,0.9993,0.9995,0.9997,0.999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3.0%.被测物加样回收率范围为95.1%~104.6%,RSD分别为2.3%,2.9%,2.1%,3.0%,1.2%,2.9%,1.9%,2.6%和2.8%.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沙参麦冬汤中9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为沙参麦冬汤的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沙参麦冬汤中3种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甘草苷,花椒毒素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的UPLC-MS/MS测定方法,并探讨大鼠灌胃沙参麦冬汤后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单剂量灌胃沙参麦冬汤提取物12 m L·kg-1后0.03,0.08,0.17,0.33,0.66,1,1.5,2,3,4,6,8,10,12和24 h点采血,UPLC-MS/MS测定受试成分0~24 h血药浓度,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1;采用ESI源,正负离子同时检测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各成分血药浓度,并用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苷,花椒毒素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分别在4.92~315.00 ng·m L-1(r=0.9991),1.44~92.00 ng·m L-1(r=0.9994)和0.35~22.00 ng·m L-1(r=0.9992)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均大于76.5%,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3种被分析物血浆样品反复冻融3次,-20℃放置15 d,室温放置4h以及血浆样品处理后的分析物放置12 h的稳定性均良好,日内,日间变异系数(RSD)小于15.0%,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大鼠灌胃沙参麦冬汤提取物后,甘草苷,花椒毒素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的AUC0-t分别为(718.23±185.55),(22.52±7.53),和(13.55±6.03)ng·h·m L-1;T1/2分别为3.61±2.01,6.93±7.78和3.51±1.92 h.结论:本法快捷,方便,可用于甘草苷,花椒毒素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的体内定量分析.

展开

学位级别:

硕士

DOI:

CNKI:CDMD:2.1016.147021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辅助模式

0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