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BN/MUM1/C-MYC及BCL2信号对来那度胺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的影响研究

阅读量:

9

作者:

王丽萍

展开

摘要:

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与临床预后及其治疗反应密切相关.羟脑苷脂(Cereblon,CRBN)蛋白是来那度胺直接结合的靶分子,通过泛素化途径下调干扰素调节因子4/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1,IRF4/MUM1),人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cellular myelocytomatosis oncogene,C-MYC)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来那度胺目前已用于复发难治性DLBCL或某些特殊表型的DLBCL的初治,但来那度胺治疗DLBCL的疗效预测及评估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探讨来那度胺疗效与DLBCL中CRBN,MUM1,C-MYC,B细胞淋巴瘤-2基因(B cell lymphoma 2,BCL2)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的关系,为来那度胺疗效预测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通过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审批,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确诊并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长春新碱(Vincristine,Oncovin,VCR),泼尼松(prednisone,PDN)(即R-CHOP)联合来那度胺治疗,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DLBCL57例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院血液科确诊为DLBCL予R-CHOP治疗的39例作为实验对照组.治疗6个周期结束后4周复查影像学(CT/MRI)将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和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视为有效,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视为无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RBN,MUM1,C-MYC,BCL2,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B淋巴细胞瘤-6基因(B cell lymphoma-6,BCL6),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nuclear-associated antigen Ki-67)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检测CRBN m RNA表达量,将CRBN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及一代测序检测CRBN 11号外显子第384位点及第386位点突变.通过查阅病历和电话进行随访,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来那度胺+R-CHOP实验组57例病例,治疗后复查影像学疗效评估:CR 15例,PR 20例,SD 7例,PD 15例,有效35例,无效22例;R-CHOP对照组39例病例,治疗后复查影像学疗效评估:CR 7例,PR 11例,SD 6例,PD 15例,有效18例,无效21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1.40%和46.15%,实验组疗效稍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40).来那度胺治疗组中生发中心型(GCB型)DLBCL 11例,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型)DLBCL 46例,两组病例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1.000).2,生存分析:R-CHOP+来那度胺实验组较R-CHOP对照组具有更好的生存状况(P=0.028).3,CRBN表达:来那度胺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CRBN的表达(有效组vs无效组:m RNA为0.1149±0.0220 vs 0.0460±0.0083;蛋白表达为121.10±9.47 vs 53.50±7.72)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有效组明显高于无效组(t和P依次为2.197,0.0332和4.792,0.0001);CRBN蛋白与m 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84,P<0.001).4,CRBN突变检测: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出CRBN 11号外显子第384位点及第386位点突变.5,MUM1,C-MYC及BCL2表达:来那度胺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MUM1,C-MYC蛋白表达(有效组vs无效组:MUM1为114.70±13.51 vs 71.75±12.01;C-MYC为91.36±11.21 vs 50.85±13.0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有效组明显高于无效组(t和P依次为2.229,0.0306和2.297,0.0257);MUM1,C-MYC蛋白表达与CRB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08,P=0.022;r=0.316,P=0.019);BCL2蛋白表达与CRBN蛋白表达不具有相关性(r=-0.035,P=0.802),来那度胺有效组和无效组病例之间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t=0.865,P=0.3910).6,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来那度胺疗效的关系:有效组病例中β2-MG≤3.0?g/ml的病例明显多于>3.0?g/ml的病例(β2-MG≤3.0?g/ml有效27例,>3.0?g/ml有效10例,P=0.015);有效组病例在细胞增殖指数(Ki-67)高于70%的病例较低于或等于70%的病例多见(Ki-67>70%有效25例,≤70%有效12例,P=0.044).其余性别,年龄,LDH,肿瘤原发部位,临床分期,IPI评分在有效和无效病例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均大于0.05).结论:1,来那度胺联合化疗可能有效提高DLBCL患者的局部控制率;2,CRBN,MUM1和C-MYC表达上调与来那度胺治疗DLBCL的疗效有关,可能预测来那度胺治疗DLBCL的良好反应;3,CRBN蛋白表达可能与MUM1及C-MYC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22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来源学校

贵州医科大学

站内活动

辅助模式

0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

关于我们

百度学术集成海量学术资源,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快捷的学术服务。在这里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百度云百度翻译

联系我们

合作与服务

期刊合作 图书馆合作 下载产品手册

©2025 Baidu 百度学术声明 使用百度前必读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