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叶中抑制脂肪酶活性成分的快速识别与分离,鉴定

阅读量:

76

作者:

冯海燕

展开

摘要:

肥胖容易引起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治疗肥胖的减肥药大多没有明显的疗效,且副作用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寻找出具有对肥胖治疗效果好且副作用少的药物.目前有大量文献报道枸骨叶具有减肥的功效,因此本论文在此基础上,首先通过检测枸骨叶75%乙醇提取物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的各部位是否抑制3T3-L1-Lenti-PPARγ-Luc细胞株的PPARγ表达进行抗脂肪生成活性筛选,其次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脂肪酶抑制剂筛选方法,确定了60%乙醇洗脱部位为主要的活性部位.因此运用EFISI-MS与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联用对枸骨叶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具有抑制脂肪酶活性成分的结构进行快速表征.同时为了验证TLC-EFISI-MS表征活性成分的结构,对60%乙醇洗脱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纯化,鉴定了25个化合物,其中有5个新的化合物.1枸骨叶中具有抑制脂肪酶活性成分的快速识别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脂肪酶抑制剂技术对枸骨叶提取物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后的各部位进行活性筛选,发现主要的活性斑点集中在60%乙醇洗脱部位.因此对枸骨叶的60%洗脱部位中具有抑制脂肪酶活性的斑点进行了质谱分析,从中表征了14个具有抑制脂肪酶活性成分的结构,其中10个经对照品得到了验证,分别为:积雪草酸(活性斑点1),地榆苷II(活性斑点2),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活性斑点3),地榆苷I(活性斑点4),冬青苷I(活性斑点5),ilexcornutoside D(活性斑点6-B),(3β,12β)-3-O-[β-D-glucopyranosyl-(1→2)-a-L-arabinopyranosyl]-12-hydroxy-19-oxo-18,19-secours-13(18)-en-28,21-la ctone(活性斑点6-A),ilexpublesnin Q(活性斑点7),冬青苷Ⅱ(活性斑点8),3β-O-[α-L-arabinopyra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19α-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活性斑点10-B).其中活性斑点6-A有4种不同的构型(ilexcornutoside A-C和ilexcornutoside F),活性斑点5中除了含有冬青苷I还含有与其裂解方式一致的新化合物ilexcornutoside E.ilexcornutoside A-E为新化合物,ilexpublesnin Q为首次从枸骨叶中鉴定得到.2枸骨叶中抑制脂肪酶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为了确定枸骨叶中活性成分的结构同时也为了验证质谱表征的结果,通过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对60%乙醇洗脱部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得到25个化合物,包括16个三萜:ilexcornutoside A(1),ilexcornutoside B(2),ilexcornutoside C(3),ilexcornutoside F(6),ilexcornutoside D(4)和ilexcornutoside E(5),熊果酸(7),羽扇豆醇(8),3,28-乌索酸二醇(9),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10),地榆皂苷I(11),地榆皂苷II(12),冬青苷I(13),3β-O-[α-L-arabinopyra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19α-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14),冬青苷Ⅱ(15),ilexpublesnin Q(16).3个黄酮:槲皮素(17),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8),山萘酚(19).3个木脂素:(+)-丁香脂素(20),皮树脂醇(21),(+)-松脂醇(22).2个降倍半萜:(+)-去氢催吐萝芙叶醇(23),(6R,9R)-3-氧代-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4)以及1个脂肪酸(25),其中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首次确定了化合物6的绝对构型,化合物1(2)和化合物6(3)互为非对映异构体.化合物16和化合物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24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应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其中21个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好的脂肪酶抑制能力.同时检测化合物1-6是否抑制3T3-L1-Lenti-PPARγ-Luc细胞株的PPARγ表达进行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6均表现了一定抑制PPARγ表达的作用,且其中的化合物1和3在5μM时和阳性对照(T0070907)的效果相当.

展开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19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辅助模式

0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

关于我们

百度学术集成海量学术资源,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快捷的学术服务。在这里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百度云百度翻译

联系我们

合作与服务

期刊合作 图书馆合作 下载产品手册

©2025 Baidu 百度学术声明 使用百度前必读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