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介电常数CuPc/P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自 万方

阅读量:

303

作者:

陈涛

展开

摘要:

电活性高分子是一类能在外加电场下实现电机转换功能的材料,在传感器、执行器及微电机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其较低的介电常数是限制其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铜酞菁齐聚物(CuPc)具有超高的介电常数,且其弹性模量低于陶瓷材料,与聚合物复合后,复合材料仍具有易于加工和柔韧性好等优点。 本文采用湿法合成了CuPc,并为改善其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将其化学接枝到聚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的分子链上,得到PCMS-g-CuPc。然后采用溶液铸膜法制备了以CuPc和PCMS-g-CuPc为填料,聚氨酯弹性体( PU )为基体的两类复合材料( CuPc/PU和PCMS-g-CuPc/PU)。从TEM照片看出,PCMS-g-CuPc颗粒在基体中的分散性明显改善,而CuPc颗粒大小约为25nm,只有其在CuPc/PU中的尺寸的1/20。介电性能测试表明,CuPc的含量都为15wt%时,PCMS-g-CuPc/PU的介电常数达到将近350,约是CuPc/PU的7倍,且介电损耗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改性后的CuPc颗粒在基体中的尺寸大大减小和分散性大大改善显著地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界面交换耦合效应所致。溶液铸膜法制备的复合薄膜底面存在聚合物沉淀,导致添加物在基体中分散不均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采用热压膜法对复合薄膜进行处理后,材料的介电性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本文还将CuPc直接接枝到PU分子链上得到PU-g-CuPc,并采用溶液铸膜法制备了以PU-g-CuPc为填料,PU为基体的PU-g-CuPc/PU复合薄膜。通过TEM观察发现改性后的CuPc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大大改善,且其颗粒尺寸在10~20nm,较未改性的CuPc在基体中的颗粒尺寸的1/25还小,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界面交换耦合效应,进而提升了材料的介电性能。CuPc含量为15wt%时,PU-g-CuPc/PU的介电常数达到了440左右,是相同含量的CuPc/PU的介电常数的8倍多。

展开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10

DOI:

10.7666/d.y1825386

被引量:

1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来源学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年

站内活动

辅助模式

0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

关于我们

百度学术集成海量学术资源,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快捷的学术服务。在这里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百度云百度翻译

联系我们

合作与服务

期刊合作 图书馆合作 下载产品手册

©2025 Baidu 百度学术声明 使用百度前必读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