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归经补益类中药治疗肠癌肝转移的机制研究

来自 知网

阅读量:

177

作者:

吕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文献综述为《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主要介绍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当前主要的免疫治疗手段,同时介绍了中药抑制肿瘤生长的研究进展.恶性肿瘤逃避免疫监视,形成肿瘤免疫逃逸能力是发生转移的基础,其中NK细胞在肿瘤免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直接影响着肿瘤细胞逃逸与否,而实验中可以从其表面特定分子的表达情况去探索NK细胞所处的功能状态.Th17细胞和Treg细胞在肿瘤免疫应答中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二者的分化水平密切影响着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体现出部分选择性,即中药归经与抗肿瘤作用之间有着些许联系,这种选择性是否是通过调节NK细胞活性,调整Thl7细胞/Treg细胞平衡来实现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不同归经补益类中药方剂在预防肠癌肝转移时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从免疫细胞水平研究这种选择性调节作用,可以为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使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归肺经补益类中药治疗组(肺经组),归肝经补益类中药治疗组(肝经组)和归肾经补益类中药治疗组(肾经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采用"脾脏注射保脾法"接种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次日开始对肺经组灌胃归肺经补益类中药汤剂;对肝经组灌胃归肝经补益类中药汤剂;对肾经组灌胃归肾经补益类中药汤剂;对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在灌胃第21天取材,先采集腹主动脉血,再摘取脾脏和肝脏;以LDH释放法测定NK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IL-17和TGF-β.结果:本实验注射癌细胞各组小鼠肝脏组织全部可见明显转移灶,多发;与模型组比较,肝经组及肾经组肝脏转移灶个数减少,脾脏肿瘤减小(p0.05),肺经组无统计学差异;NK细胞细胞毒活性,三组给药组脾脏部位的NK细胞毒活性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经组和肾经组外周血部位的NK细胞毒活性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经组肝脏部位的NK细胞毒活性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外周血IL-17及TGF-β方面,肾经组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归肝经补益类中药与归肾经补益类中药皆可通过上调NK细胞活性实现抗肿瘤转移的作用,而归肾经药物亦可上调IL-17的表达诱发免疫反应.而归肺经药物则对肠癌肝转移无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

被引量:

2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来源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站内活动

辅助模式

0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

关于我们

百度学术集成海量学术资源,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快捷的学术服务。在这里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百度云百度翻译

联系我们

合作与服务

期刊合作 图书馆合作 下载产品手册

©2025 Baidu 百度学术声明 使用百度前必读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