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型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的Th/Th细胞因子关系的实验研究

阅读量:

86

作者:

李建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慢性荨麻疹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并检测慢性荨麻疹各型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分泌的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明确两者的关系,探讨慢性荨麻疹可能的发病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治疗相关的实验依据.通过近年的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与T辅助细胞亚群的功能失衡有密切的关系.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Th1细胞因子水平下降而Th2细胞因子水平上升.通过治疗后Th1/Th2细胞因子趋向平衡,因此认为慢性荨麻疹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暂未检索到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分型与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相关的研究.方法: 1慢性荨麻疹患者的选用标准: 1.1皮肤粘膜表面复发性风团,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 1.2每周发作不少于2次. 1.3病程超过6周. 1.4 1周内未使用抗组胺药物,1月内未使用类固醇激素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物. 2慢性荨麻疹排除标准: 2.1排除由寒冷,压力,振动,日光,运动,情绪,摩擦等引起的物理性荨麻疹. 2.2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白癜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1风热犯表: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有发烧,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2风寒束表: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 3.3血虚风燥: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4人外周单一核细胞的分离技术 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正常人24例体外抽取患者新鲜静脉血5ml,采取Ficoll等密度沉降分离法,得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RPMI1640培养液定容,制成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1×10~6/ml. 5细胞活力的检测方法:选用台盼蓝排斥试验,以0.4%台盼蓝进行染色,在3min中内计数活细胞达95%以上. 6培养细胞的常规观察: 6.1形态和细微结构变化:淋巴母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明显,有团块凝集现象. 6.2培养液的观察:正常新鲜的含酚红的培养液为粉红色,一旦很快变黄,注意是否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7原代细胞的培养:以RPMI1640培养液及96孔细胞培养板体外培养,37℃置CO_2培养箱中孵育48小时,以2000r/min离心20min,收集上清液-20℃冻存待测. 8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上清液的细胞因子(IL-4,IFN-r)的含量. 9统计学方法:检测值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和成对资料的t检验,检测值统计处理的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结果 1慢性荨麻疹细胞培养形态和细微结构变化观察:T细胞在体外受到植物血凝素(PHA)的刺激后,发生一系列增生反应,如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明显,胞浆增多,出现空泡,染色质疏松,有团块凝集现象,证明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2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体外PHA刺激后,发现慢性荨麻疹风热犯表型,风寒束表型和血虚风燥型患者IL-4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血虚风燥组IL-4细胞因子水平高于风热袭表组和风寒束表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荨麻疹风热犯表型,风寒束表型和血虚风燥型患者IFN-r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正常人.血虚风燥组IFN-r细胞因子水平低于风热袭表组和风寒束表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荨麻疹均存在IL-4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和IFN-r细胞因子水平下降. 2不能以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作为中医辩证的依据. 3可以从研究单味中药或方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不同证型细胞因子影响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

展开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07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来源学校

《湖北中医学院》
2007年

辅助模式

0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