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红斑病病原线虫种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阅读量:

83

作者:

阎爱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薯蓣红斑病发生十分普遍,造成了生产上的严重损失。本文对薯蓣红斑病的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察,利用PCR技术对线虫rDNA-ITS区与LSU D2-D3区进行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线虫形态测量值与咖啡短体线虫的描述吻合;对ITS区和LSU D2-D3的序列分析明确我省薯蓣红斑病的病原线虫是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 采用蜡圈法对短体线虫卵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胚胎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需要7~9d。4℃冷藏处理对卵孵化具有抑制作用,在处理20d后,卵的孵化率可降到23.02%。不同的温度可以显著改变咖啡短体线虫的生活史长短。25℃为最适温度,完成生活史需要23~28d,在17℃、20℃和30℃条件下不利于线虫的发育,完成整个生活史分别需要40.6d、35.15d和30.5d。 对线虫的繁殖力进行了研究。处理8周后,在20℃、25℃和30℃条件下,繁殖系数分别为54.4、320.1和175.3。在5g的培养基质上,分别接种20、40、60、80、100头线虫时,最终线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接种60头时具有最大繁殖率,达到392.63,在接虫密度为80时最大繁殖率开始下降。在相同的培养基质上,线虫的群体数量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由于食物限制,到9~12周时繁殖率下降。 在线虫抗逆性的研究中发现:在-5℃处理2.5h线虫死亡率为100%,40℃时1.5h后线虫死亡率为39.02%。紫外线照射咖啡短体线虫6min线虫存活率下降到42.31%。对咖啡短体线虫的抗干燥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为70%时,50%以上的线虫5min内死亡。土壤含水量在较大范围内对短体线虫的存活影响不大。在含水量为25%到6.25%时存活率都在75%~90%之间。 通过对寄主范围的测定,结果表明:黄瓜、玉米、番茄、小麦、牛筋草都是咖啡短体线虫的寄主,并且寄生适应性在不同的寄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盆栽实验表明,在土壤中线虫密度达到1头/g时,薯蓣的损失进入指数增长期。 种群密度对线虫的形态学特征影响不大,但不同温度和寄主可显著影响线虫的体长、b值、b′值和c′值。

展开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06

DOI:

10.7666/d.y933502

被引量:

6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来源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
2006年

引用走势

2009
被引量:2

辅助模式

0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