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海洋来源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阅读量:

6

作者:

刘颖

展开

摘要:

放线菌是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易产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随着传统抗生素逐渐产生耐药性,人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了极端环境来源的放线菌,如处于高盐,高压,寡营养等环境的海洋放线菌.广西红树林处于海陆过渡地带,咸淡交汇的特殊环境使其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因此,广西红树林的海洋放线菌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新药开发来源.本研究从菌种库中选取44株来源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海洋放线菌,以9种植物致病菌和3种人体致病菌作为指示菌进行抑菌活性的筛选,其中编号为33510,15167,140183的放线菌对多种植物致病菌显示较好的抑制效果.经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此三株菌均为链霉菌属放线菌,分别为:Streptomyces sporoverrucosus,Streptomyces araujoniae,Streptomyces pratensis.首先对三株目标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基的筛选,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比产物组分的丰富度,选择放线菌2号培养基对三株菌进行大规模发酵,用乙酸乙酯对发酵液进行萃取浓缩得到粗提物.在抑菌活性追踪下,通过多种色谱法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33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检测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在S.sporoverrucosus 33510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有16个化合物在该菌株中首次分离得到;在S.araujoniae 15167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菌株中分离得到;在S.pratensis 140183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菌株中分离得到.使用多种植物致病菌和人体致病菌作为指示菌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浓度为0.1 mg/m L时,化合物2-10,12,13,15,26和32对立枯丝核菌有明显抑制效果;化合物2,11,15,18,19,20,22,23,26,27和29对板栗疫病菌有明显抑制效果;化合物2,6,11,18,22,28和31对假禾谷镰刀菌有明显抑制效果;化合物24和26对小麦平脐蠕孢菌有明显抑制效果;化合物26和27对萝卜黑心病菌有明显抑制效果.此外,33个化合物对5种人体致病菌均无抑制活性.

展开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23

通过文献互助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来源学校

广西民族大学

站内活动

辅助模式

0

引用

文献可以批量引用啦~
欢迎点我试用!

关于我们

百度学术集成海量学术资源,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快捷的学术服务。在这里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百度云百度翻译

联系我们

合作与服务

期刊合作 图书馆合作 下载产品手册

©2025 Baidu 百度学术声明 使用百度前必读

引用